“广韵楼”藏珍贵古籍善本

9442 | 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 摩诃僧祇律第十九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 摩诃僧祇律第十九卷

Author: --

Size: --

Signed and dated: --

Estimate:

Final Price: unsold



元杭州路余杭县南山大普宁寺刻本
1册 纸本
提要:此本一折六行十七字,首缺,尾全,品相佳。
24.3×11.2cm
广韵楼藏《普宁藏》零本
程佳羽
《普宁藏》又称《杭州藏》、《普宁寺本》等,是元代由政府支持,寺院和百姓募资刊刻的私雕大藏经,因刊板于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而得名。普宁寺的前身普安寺,原为白云宗创立者北宋僧人清觉逝世后所建白云塔院的遗址,绍兴间改为传灯院,又改称普安寺,淳熙七年(1180)改称普宁寺。白云宗在宋元之间颇为盛行,元初时任大明庆寺的住持寄堂思宗见思溪藏毁于兵火,大藏经典缺乏,于是发心计画刊印大藏经,并请弟子道安总体规划。道安曾在湖州吴兴妙严寺任住持,到普宁寺任住持后,即往大都申请公认白云宗门,请设白云宗僧录司,获准后,自任僧录,将普宁寺立为白云宗的祖堂。之后,道安与如一、如志、如贤等向江南地区白云宗信徒化施募缘,在普宁寺设立大藏经局,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开雕,到至元二十七年(1290)雕毕。
《普宁藏》全藏558函,千字文编次自“天”至“感”,1430部,6004卷。大德三年(1299)普宁寺比丘如莹为编排及庋藏的便利,将各经次第和分卷、分函等加以整理,编成了《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目录》。大德十年(1306),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从元大都弘法寺选出南方系统大藏经所缺的密教经典97部315卷,续刻补入此藏,计28函,千字文编次自“武”至“遵”。后又补入元代沙啰巴所译密教仪轨等7部8卷,编为“约”函。此藏由此扩展为1534部,6327卷,587函,千字文编次自“天”至“约”。延佑四年(1317)到泰定元年(1324)间又补刻《景德传灯录》,将其改编入振、缨、世三函。元统三年(1335)将《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刊刻入藏,编为韩、弊、烦三函。此后不久,《普宁藏》的经板与寺院被大火烧毁。
《普宁藏》以《思溪藏》为底本,后来补充和改刻的部份,则和《碛砂藏》互有影响。其内容采集诸本大藏经之长,对经文详加校勘,除普宁寺大藏经局组织的校勘外,还采用了杭州下天竺寺竹堂传讲师校刊大藏的最新成果,并对杭州附近诸山名僧校经并撰集的成果加以吸收,这些都在此藏的题记里有所体现。同时还对通本异译经进行勘定,并在首题下以小注标明。这些校勘成果多为《碛砂藏》及明清诸部大藏经所继承,连同校勘记亦并转载。其卷末的释音也是根据《思溪藏》但加以省简精炼。
《普宁藏》的版式、卷末音释与装帧皆依《思溪藏》,每纸五个半叶,每半叶六行,每行十七字,折装式。经题下多标注千字文及册次,每版以小字注明经题、版片号、千字文号、册次等,间或有刻工姓名,这种形式也为《碛砂藏》及明清大藏经继承。现存《普宁藏》本卷首多无扉画,但亦有零星印本发现有扉画,如山西省图书馆《解脱道论》卷首有四折页扉画一幅,第一、二折为佛说法图,三、四折为有万寿殿背景的众僧刊印经书图。
《普宁藏》流传至今已七百余年,流传甚广,现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现,如山西太原、江苏苏州、云南昆明等地均有收藏,而日本也有多家收藏单位保存有此藏,如东京增上寺及浅草寺皆藏有全藏。
《普宁藏》零本《摩诃僧祇律》
《摩诃僧祇律》,简称《僧祇律》,是印度佛教大众部所传的广律,又称《大众律》,由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40卷。法显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去中印度抄得《摩诃僧祇律》梵本,义熙十四年(418)与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全书分为比丘戒法和比丘尼戒法两大部分。卷一至卷三十五为比丘戒法,详列218戒,并举杂诵跋渠法、威仪法,且详述各戒制戒因缘、戒条释文及其适用情形;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为比丘尼戒法,列比丘尼戒277条及杂跋渠法。本律体现了大众部对戒律的一些不同观点,是研究印度部派佛教的重要资料。书内还记载了佛教最初的两次结集、本律的传承法系及近四十个本生故事,对研究佛教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此广韵楼藏本为卷十九,首残尾全。尾题后有释音,释音下有版片号“廿六末”,其后又有该经经名,下有千字文号及册号“登九”。各版折页间有千字文号、册号及版片号。